巴塞罗那行记(3)—–Gaudi’s Parc Guell and Casa Batllo(桂尔公园和巴特娄宫)

巴塞罗那的确可以说是高迪的城市,除了圣家赎罪堂以外,还有以奇特造型闻名的桂尔公园和巴特娄宫。

桂尔公园
桂尔公园(Parc Guell)是银行家尤塞比桂尔(Eusebi Guell)出资于1900-1914年间请高迪建造的,高迪设计了了一座有顶的市场、一个大型中央广场等等。刚进入桂尔公园大门,你就会被门口两个奇怪的建筑物所吸引,下图中靠左手边的被称为the Porter’s house,靠右手边的是市民游览公园的接待室。这两个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屋顶和窗边奇形怪状的瓷片,西班牙人称之为trencadis(fragment of ceramic)。接待室顶部高耸的蓝白相间的立柱同样也是构思精巧的产物。从门口开始,就进入了高迪的Neverland。
Park Guell 5

从Porter’s House上拍到的公园门口的阶梯,阶梯上有用陶瓷拼成的蜥蜴。
在阶梯的上端,就是经常出现在明信片上的百柱厅(Sala de les Cent Columnes)了,高迪在百柱厅一层的顶部用陶瓷构建了J.M. Jujol i Gibert的作品,都是圆形的图案,在构造图案的材料中甚至能够看到啤酒瓶!!
Park Guell 10
Park Guell 9
Park Guell 7
Park Guell 6

山边走廊的设计令人惊叹。
Park Guell 8

百柱厅的二层是供给大家节日集体跳舞的一个广场。广场的围栏是用陶瓷拼贴成的波浪形围栏,围栏上有许多排水口。

Park Guell 1
Park Guell 4
Park Guell 3

巴特娄宫
巴特娄宫是高迪的另外一项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可惜的是我没有进去看,门票16.5欧太贵了。拍了一些外墙给大家看看。

Casa Batllo 1
Casa Batllo 2
Casa Batllo 3
Casa Batllo 4

明镜可鉴——读《城记》有感

“在保护北京城的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半个世纪以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着时任北京市主要领导的彭真如是说。

今天的北京,城市建设的问题愈加严重。交通拥挤不堪,城市建设毫无计划,古建筑缺乏整体保护,甚至连北京市引以为荣的中轴线也开始被破坏,插入了不和谐的元素。如今看来难于解决的问题,其实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了解决的方案,那就是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关于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梁陈方案”。

当时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当然需要满足国家机关办公所需要的场地,也就是确定行政中心区。行政中心区的确定,就确定了今后城市的发展方向。明朝的北京为了发展,将元北京城向东北方向迁移,就是最好的例子。梁思成与陈占祥当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将新城建设在旧北京城城墙外以西的地区,就是公主坟到月坛这个地区,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旧城,可以避免日后拥挤的交通,由于可以很好的规划,新城区甚至可以适合日后的发展,包括办公,生活的需要。

但是在那个政治最高的年代,梁思成和陈占祥梦想很快就被抹杀了。在旧城继续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下,一大批建筑工人就在这个伟大的建筑群落中肆意妄为,北京城损失严重,在梁思成先生看来,“拆掉城墙就如同剜掉自己身上一块肉”。可以说,北京不是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而是我们自己建设它的50年中。

而到了今天,政治不再对我们的城市起那么大作用的时候,名利却在残酷的破坏着我们这个老北京的身体。记得去什刹海的时候,古老的四合院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高级四合院”,虽然在形式上和四合院相似,可这些有钱人可知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不是靠单个建筑取胜,而是一个建筑群的胜利。不能融入环境的建筑,就如同迈克尔杰克逊后来装上的那个鼻子,终究会掉下来!

在看《城记》的时候,常常不忍再读下去,因为看到北京城的破坏,因为感受着大师们相同的感受,更是因为,和他们一样,我深爱着我们共同生活着的这个城市。

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C.I.R.S)

via:Inhabitat

位于温哥华的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ombia是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占地12万平方英尺,三层楼高.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生物圈2号相同,这个研究中心完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100%地使用雨水和太阳光以供给水和能源的需要,同时地底热源也要起到供能的作用;但与生物圈2号有所不同,这个研究中心的另一个目标则是考察这个系统是否可以作为未来的办公环境.
两张图片均来自于Inhabitat

影像北京(2)—-西什库教堂

影像北京的第二站选择在了离学校比较近的一个天主教堂——西什库教堂。因为正好今天是圣诞夜,而据说北堂(就是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市唯一的对外开放的教堂,所以人特别多,虽然特别拥挤,但是第一次亲身感受西方建筑的魅力还是非常美好的。
比较汗的是,像我这样去看热闹的人太多,居然有人在外面说:“这是天主教堂,又不是基督教堂,有什么好看的!?”
废话不多说,图片来也:
1.北京市人民政府为西什库教堂立的牌子,这样的牌子在孔庙这些地方也有。
IMG_2903
2.教堂外景,夜景的拍摄我总是把握得不太好:
西什库教堂
3.圣母像,很多人在下面默默祈祷;同样的在教堂的立柱上刻有圣保禄的像:
IMG_2917IMG_2925
4.看看这个中西结合的例子,很有意思,在西什库教堂外面还有两座中国古代的庙,里面分别有一只驮着碑的龟。
IMG_2918
5.教堂内景:
IMG_2944IMG_2948IMG_2955IMG_2957

凝固的音符(1)

罗伯特·杜歇(Robert Ducher)所著的《风格的特征》(La caractéristique des styles)是一本介绍法国流行的各种建筑风格以及欧洲的一些主要潮流的书,写于1988年;2003年,三联书店把该书的中文版翻译出来,让我们远在东方也可以体会到另一种文化风格。前几天从图书馆借到手,就到科技楼和宝宝一起把书上的一些图片扫了下来呵呵,在此先声明版权属于Robert Ducher和Flammarion,Paris。

我们都知道古代埃及在埃及法老纳美尔统一上下埃及之前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上埃及使用的是白冠(图中B),下埃及使用的是红冠(图中A),在统一后,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象征上下埃及联合的双冠(似乎是两个拼接起来的呢!)在他们所崇拜的神鹰何露斯头上也戴上了双冠。关于何露斯,埃及人把它视作天上的主宰,它的两眼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
Egypt_crown

阅读该书的前几章我最深的感受是埃及、希腊以及罗马的柱式非常有意思,在埃及,他们的柱头有先多立克柱式,也有棕榈式(由棕榈引发的灵感)、莲花蕾式(柱头像是一束花冠紧闭的莲花,各条茎干间插入的胚茎是刚萌发的花蕾)、纸莎草式柱和倒钟型柱头。
柱式

到了希腊时代(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是它的高峰),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以及在罗马时期盛行的科林斯式柱式。爱奥尼亚式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柱子,希腊人在上面加上了漂亮的装饰:柱头加入了涡卷式,加上了柱础。此外檐部也装饰得异常华丽。
爱奥尼亚式柱

Blog改名了,黄牛建议改为Bookshelf之类的东西,在此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