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为纲”—-中国学术界的桎梏
48岁的朱淼华是浙江大学的哲学讲师,他的《西方艺术史》是全校精品课程,他上课场面壮观是浙大一景。但是,他因为没有论文而下岗了。以他的学术能力,他并非没有能力写论文、出专著,他的《西方艺术史》样稿修改了4年,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成熟,没有发表。
耶鲁大学校长雷文,他12年就出版了一本书《大学工作》。
如果雷文校长在中国,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也许,他的《大学工作》还没有出版就胎死腹中了。当今中国学术界上下,“论文为纲”成了每个人的枷锁,每年每个老师都要受限于一定的积分,只有通过发表文章、著作才能获得积分,满足积分要求,你才有升迁、晋级、研究资金等等方面的好处。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看两个例子,第一,如果一个老师一年要400分才能满足要求,快年终了,他还差100分。这时,他手头正在编写一本大学专业课教材,可以抵消200分,于是,他便加班加点地赶工把书出出来,这样出来的书籍,质量可想而知,而受害者是谁呢?还不是学生!!
再看一个例子,疯狂要求SCI,论文数量的结果是(源于in-cites):
从1995年1月到2005年6月10年间,中国学术界发表了324483篇论文,排名世界14;被引用1088453次,排名世界第八;但是,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3.35,排名世界123位!!!!由此可见,我们盛产垃圾文章,数量颇多,却实无用处,连鸡肋都谈不上。
SCI,长期被认为是Stupid Chinese Idea,中科院计算所已经开始试验取消掉它,但是在大多数学校,仍然在固守着这种评价人的方式,实在是不可取。科技要进步,改革应先行,而重中之重,当属“论文为纲”的制度。